現場消毒規范
現場消毒規范
1總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消毒管理辦法》制訂本規范.
本規范適用于發生傳染病流行后在傳染病疫源地,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他有關場所針對流行的傳染病進行的消毒.
1.1概念與術語
1.1.1疫源地消毒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對存在或曾經存在傳染源的場所進行的消毒.對防治,研究傳染病的醫療衛生機構,可能受到污染的場所應按疫源地進行消毒.
1.1.2隨時消毒 concurrent disinfection
有傳染源存在時對其排出的病原體可能污染的環境和物品及時進行的消毒.
1.1.3終末消毒 terminal disinfection
傳染源離開疫源地后進行的徹底消毒.
1.1.4預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
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場所進行的消毒.這種消毒不宜過泛使用,人口流動頻繁的場所如公共汽車,飛機,火車,客船,各種公共場所通過此類消毒很難達到預防作用.
1.1.5消毒作用水平
(1)滅菌:可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芽孢)達到滅菌保證水平的方法.屬于此類的方法有:熱力滅菌,電離輻射滅菌,微波滅菌,等離子體滅菌等物理滅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環氧乙烷,過氧乙酸,過氧化氫等消毒劑進行滅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殺滅各種微生物,對細菌芽孢殺滅達到消毒效果的方法.這類消毒方法應能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結核分枝桿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絕大多數細菌芽孢.屬于此類的方法有:熱力,電力輻射,微波和紫外線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過氧乙酸,過氧化氫,含溴消毒劑,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內酰脲類化合物和一些復配的消毒劑等消毒因子進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殺滅和去除細菌芽孢以外的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聲波,碘類消毒劑(碘伏,碘酊等),醇類,醇類和氯已定的復方,醇類和季銨鹽(包括雙鏈季銨鹽)類化合物的復方,酚類等消毒劑進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除外)和親脂病毒的化學消毒劑和通風換氣,沖洗等機械除菌法.如單鏈季銨鹽類消毒劑(苯扎溴銨等),雙胍類消毒劑如氯己定,植物類消毒劑和汞,銀,銅等金屬離子消毒劑等進行消毒的方法.
1.1.6微生物對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微生物對消毒因子的敏感性從高到低的順序為:
(1)親脂病毒(有脂質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細菌繁殖體.
(3)真菌.
(4)親水病毒(沒有脂質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5)分枝桿菌,例如結核分枝桿菌,龜分枝桿菌等.
(6)細菌芽孢,例如炭疽桿菌芽孢,枯草桿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質).
1.2消毒,滅菌的方法選擇
1.2.1對受到細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桿菌和經血傳播病原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選用高水平消毒法或滅菌法.對受到真菌,親水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選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對受到一般細菌和親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選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1.2.2對存在較多有機物的物品消毒時,應加大消毒藥劑的使用劑量和/或延長消毒作用時間.
1.2.3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別嚴重時,應加大消毒藥劑的使用劑量和/或延長消毒作用時間.
1.2.4 選擇消毒方法時需考慮,一是要保護消毒物品不受損壞,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發揮作用.應根據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方法:
1)耐高溫,耐濕度的物品和器材,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耐高溫的玻璃器材,油劑類和干粉類等可選用干熱滅菌.
2)不耐熱,不耐濕,以及貴重物品,可選擇環氧乙烷或低溫蒸汽甲醛氣體消毒,滅菌.
3)器械的浸泡滅菌,應選擇對金屬基本無腐蝕性的消毒劑.
4)選擇表面消毒方法,應考慮表面性質,光滑表面可選擇紫外線消毒器近距離照射,或液體消毒劑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噴霧消毒法.
1.3組織執行與人員
(1)對甲類傳染病和肺炭疽,艾滋病等乙類傳染病必須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和監督機構的監督指導下,由有關單位和個人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或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和監督機構負責進行終末消毒.
(2)對乙類傳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脊髓灰質炎,白喉,布魯菌病,炭疽,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淋病,梅毒等和丙類傳染病中肺結核,必須按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和監督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由病人陪護人或所在單位進行消毒處理或由當地疾病控制機構組織進行消毒處理.
(3)對丙類傳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感染性腹瀉等由病人或其陪護人進行消毒處理.
(4)各類傳染病(包括非法定傳染病)爆發流行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和監督機構的監督指導下,由有關單位及時進行消毒,或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和監督負責對其進行消毒處理.
(5)在醫院中對傳染病病人的終末消毒由醫院安排專人進行.
(6)非專業消毒人員開展疫源地消毒前應接受培訓.
1.4時限要求
接到甲類傳染病疫情報告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報告后,城市應在6 h內,農村應在12 h內采取消毒措施,其他傳染病按病種不同應在24h至48h內采取消毒措施.
1.5裝備要求
承擔疫源地消毒任務的單位,應根據工作需要和條件配備消毒工具和防護用品,儲備一定數量的消毒劑.
(1)消毒工具:背負式噴霧器,氣溶膠噴霧器,機動噴霧器,配藥桶(10L),刻度量杯(筒),工具箱,消毒車.
(2)防護用品:雨衣,工作服,隔離服,生物防護服,防毒面具,紗布口罩,N95生物防護口罩,生物防護口罩,防鼠疫口罩,防護眼鏡,長筒雨鞋,橡膠手套,防護眼鏡,帽子,毛巾,污物袋,長柄毛刷,裝工作衣的布袋(30cm×30cm×40cm),肥皂盒,皮膚消毒盒(瓶).等.
(3)消毒劑:儲備一定量的消毒劑并與有關廠家建立聯系,確保處理突發疫情的需要.常用消毒劑有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碘伏等.
1.6消毒人員的個人防護
參加消毒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注意個人防護,必需穿著防護服,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消
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必要時,可口服抗生素預防.較嚴格的防護可參考鼠疫的防護方法.
全套的防鼠疫服包括:聯身服,三角頭巾,防護眼鏡,防鼠疫紗布口罩或濾材口罩,橡皮手套,長筒膠靴和罩衫.
穿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先穿聯身服和長筒膠靴,戴好普通工作帽,再包頭巾,使蓋住頭發,兩耳和頸部,然后戴上口罩,在鼻翼兩側塞上棉花球;戴防護眼鏡,再穿上罩衫,最后戴橡皮手套.
脫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在消毒工作后,仍戴著手套在0.2% 過氧乙酸溶液中浸洗雙手3min,穿著長筒靴站入盛有0.2%過氧乙酸溶液深度為30cm~40cm的藥槽中3min~5min.然后,戴著手套脫下罩衫浸入0.2%過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護眼鏡浸入75% 酒精中,解下口罩與頭巾浸于0.2% 過氧乙酸溶液中.最后,脫下膠靴,手套,再脫下聯身服,用刺激性較輕微的消毒劑進行手的消毒.
1.7技術要求
1.7.1疫區消毒
1.7.1.1消毒范圍和對象:以傳染源排出病原體可能污染的范圍為依據確定消毒范圍和對象.
1.7.1.2消毒持續時間:以傳染病流行情況和病原體監測結果為依據確定消毒的持續時間.
1.7.1.3消毒方法的選擇: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對象,病原體種類為依據選擇消毒方法.盡量避免破壞消毒對象的使用價值和造成環境的污染.
1.7.1.4疑似傳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該類傳染病疫源地進行消毒處理或按下一條進行處理.
1.7.1.5不明傳染病疫源地的消毒:應根據流行病學指征確定消毒范圍和對象,采取最嚴格的消毒方法進行處理.
1.7.1.6注意與其它傳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傳染源的管理,疫區的封鎖,隔離,殺蠅,防蠅,滅鼠,防鼠,滅蚤,搞好飲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衛生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加強易感人群的保護.
1.7.1.7填報消毒工作記錄,必要時進行消毒效果評價.
1.7.2疫點的隨時消毒
1.7.2.1對病人應根據病情做到"三分開"與"六消毒"."三分開"是指:①分住室(條件不具備可用布簾隔開,至少要分床);②分飲食;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六消毒"是指: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為口鼻分泌物,腸道傳染病主要為糞便,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為膿液,痂皮等);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雙手;④消毒衣服,被單;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1.7.2.2病人陪伴和護理人員,除做好病人的隨時消毒外,應做好本人的衛生防護,護理病人后,應消毒雙手.
1.7.3疫點的終末消毒程序
1)在出發前,應檢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劑和防護用品,做好準備工作.
2)消毒人員到達疫點,首先查對門牌號和病人姓名,并向有關人員說明來意,做好防疫知識宣傳,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域內.
3)對脫掉外衣應放在自帶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隔離服,膠鞋,戴上口罩,帽子.用過氧乙酸或含氯制劑時,須戴防護眼鏡.
4)仔細了解病員患病前和患病期間居住的房間,活動場所,用過的物品,家具,吐瀉物,污染物傾倒或存放地點,以及污水排放處等,據此確定消毒范圍和消毒對象.根據消毒對象及其污染情況,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
5)進入疫點時,應先消毒有關通道.
6)測量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積和體積,估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7)必要時,由檢驗人員對不同消毒對象進行消毒前采樣.
8)消毒前應關閉門窗,將水缸蓋好,將未被污染的貴重衣物,飲食類物品,名貴字畫及陳列物品收藏好.
9)如系呼吸道傳染病,應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
10)如系腸道傳染病,應先于室內滅蠅,再進行消毒.
11)對室內地面,墻壁,家具和陳設物品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進行消毒.
12)病人用過的餐(飲)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浸泡或擦拭消毒. 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作擦拭消毒時,必須反復擦拭2次~3次.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和廢棄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燒.
13)室內消毒后,必要時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缸水和井水等進行消毒.
14)對傳染源密切接觸者進行人員衛生處理.
15)疫點消毒工作完畢,對消毒人員穿著的工作服,膠靴等進行噴灑消毒后脫下.將衣物污染面向內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帶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劑進行擦洗消毒.
16)必要時,到達規定的消毒作用時間后,由檢驗人員對不同消毒對象進行消毒后采樣.
17)填寫疫點終末消毒工作記錄.
18)離開病家前,讓病家開窗通風,擦拭打掃.
1.7.4消毒人員注意事項
1)出發前,要檢查應攜帶的消毒工具是否齊全無故障,消毒劑是否足夠.
2)應主動取得病家合作和相關人員的配合.選擇消毒因子時,應盡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學法消毒時應盡量選擇對相應致病微生物殺滅作用良好,對人,畜安全,對物品損害輕微,對環境影響小的消毒劑.
3)消毒過程中,不得吸煙,飲食.要注意自我保護,既要防止或減少受到消毒因子的傷害又要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
4)消毒過程中,不得隨便走出消毒區域,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內.
5)消毒應有條不紊,突出重點.凡應消毒的物品,不得遺漏.嚴格區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攜回的污染衣物應立即分類作最終消毒.
7)清點所消耗的藥品器材,加以整修,補充.
8)填好的消毒記錄應及時上報.
1.7.5接觸傳染病病人后手的消毒
(1) 醫務人員為特殊傳染病人檢查,治療,護理之前,應戴一次性手套或無菌乳膠手套,每接觸一個病人應更換一付手套,操作結束后用抗菌皂液及流動水洗手.
(2) 若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染之后,應將污染的雙手使用消毒液揉搓消毒2min后,再用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3) 連續進行檢查,治療和護理病人時,每接觸一個病人后都應抗菌皂液流動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抗菌消毒劑搓擦2min.
(4) 接觸污染物品,微生物實驗室操作后手的消毒:醫護人員接觸污染源之前,應戴好一次性手套或乳膠手套,然后進行操作,操作后脫手套用皂液流動水洗凈.如手直接接觸污物者,操作后應將污染的雙手使用含醇或碘手消毒劑搓擦2min再用皂液流動水洗凈.
2.各種污染對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2.1地面,墻壁,門窗:對細菌繁殖體和病毒的污染,用0.2%~0.5% 過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墻吸液量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墻,木板墻,石灰墻為100 ml/m2.對上述各種墻壁的噴灑消毒劑溶液不宜超過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藥量為200 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后,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于60min.有芽胞污染時應用0.5%~1.0%過氧乙酸溶液或3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噴灑量與繁殖體污染時相同,作用時間不少于120min.
2.2空氣:房屋經密閉后,對細菌繁殖體和病毒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過氧乙酸溶液7 ml(1 g/m3),對細菌芽胞的污染用20 ml(3 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熱蒸發,薰蒸2 h,即可開門窗通風.或以2% 過氧乙酸溶液(8ml/m3)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30min~60min.
2.3衣服,被褥:被細菌繁殖體或病毒污染時,耐熱,耐濕的紡織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min,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不耐熱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纖尼龍制品等,可采取過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時,將欲消毒衣物懸掛室內(勿堆集一處),密閉門窗,糊好縫隙,每立方米用15% 過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熱薰蒸1h~2h.被細菌芽胞污染時,也可采用過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方法與被繁殖體污染時相同,用藥量為每立方米15% 過氧乙酸20ml(3 g/m3);或將被消毒物品置環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溫度為54℃,相對濕度為80%條件下,用環氧乙烷氣體(800mg/L)消毒4h~6h;或用高壓滅菌蒸汽進行消毒.
2.4病人排泄物和嘔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2000ml,攪勻放置2h.無糞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鈣1.5 g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100 ml混勻放置2h.成形糞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劑(含有效氯5%),或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2 份加于1份糞便中,混勻后,作用2h.
2.5餐(飲)具:首選煮沸消毒15 min~30 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 min.也可用0.5% 過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凈.
2.6食物:瓜果,蔬菜類可用0.2%~0.5% 過氧乙酸溶液浸泡10 min,或用12mg/L臭氧水沖洗60min~90min.病人的剩余飯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 漂白粉乳劑,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消毒2 h后處理.也可焚燒處理.
2.7盛排泄物或嘔吐物的容器:可用2% 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 5000 mg/L),或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或0.5% 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
2.8家用物品,家俱,玩具:可用0.2%~0.5% 過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進行浸泡,噴灑或擦洗消毒.布制玩具盡量作焚燒處理.
2.9紙張,書報:可采用過氧乙酸或環氧乙烷氣體薰蒸 (消毒劑量和方法同2.3),無應用價值的紙張,書報焚燒.
2.10手與皮膚:用0.5%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min~3 min.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溴銨溶液浸泡1 min~3min.必要時,用0.2% 過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 過氧乙酸棉球,紗布塊擦拭.
2.11病人尸體:對鼠疫,霍亂和炭疽病人的尸體用0.5% 過氧乙酸溶液浸濕的布單嚴密包裹,口,鼻,耳,肛門,陰道要用浸過0.5% 過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盡快火化.土葬時,應遠離水源50 m以上,棺木應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棺內尸體兩側及底部鋪墊厚達3cm~5 cm漂白粉,棺外底部鋪墊厚3cm~5cm漂白粉.
2.12動物尸體:因鼠疫,炭疽,狂犬病等死亡的動物尸體,一經發現立即深埋或焚燒.并應向死亡動物周圍(鼠為30cm~50cm,大動物為2 m)噴撒漂白粉.
2.13運輸工具:車,船內外表面和空間,可用0.5% 過氧乙酸溶液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灑至表面濕潤,作用60 min.密封空間,可用過氧乙酸溶液薰蒸消毒.對細菌繁殖體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過氧乙酸7 ml(1g/m3),對細菌芽孢的污染用20ml (3g/m3)蒸發薰蒸消毒2h.對密閉空間還可用2%過氧乙酸進行氣溶膠噴霧,用量為8ml/m3 ,作用60min.
2.14廁所:廁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方法同4.5.1.糞坑內的糞便可按糞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劑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濃度為20000mg/L),攪勻作用12h~24h.
2.15垃圾:可燃物質盡量焚燒,也可噴灑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60 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2.16污水消毒
2.16.1疫點內的生活污水,應盡量集中在缸,桶中進行消毒.每10 L污水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 ml,或加漂白粉4 g.混勻后作用1.5 h~2 h,余氯為4mg/L~6 mg/L時即可排放.
2.16.2對疫區內污染的生活污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消毒靜止的污水水體時,應先測定污水的容積,而后按有效氯80mg/L~100 mg/L的量將消毒劑投入污水中.攪拌均勻,作用1h~1.5h.檢查余氯在4mg/L~6mg/L時,即可排放.對流動污水的水體,應作分期截流.在截流后,測污水容量,再按消毒靜止污水水體的方法和要求進行消毒與檢測.符合要求后,放流,再引入并截流新來的污水,如此分期依次進行消毒處理.
2.17疫區飲用水的消毒與管理
在疫區,應加強對集中式給水的自來水廠管理,確保供水安全,同時亦應重視對分散式用水的管理與消毒.
2.17.1井水消毒
2.17.1.1水井的衛生要求:水井應有井臺,井蓋與公用取水桶.水井周圍30m不得有滲水廁所,糞坑,垃圾堆,滲水井等污染源.
2.17.1.2井水量的計算
圓井水量 = [水面直徑(m)]2 × 0.8 × 水深(m)
方井水量 = 邊長(m)× 邊寬(m)× 水深(m)
2.17.1.3直接投加漂白粉消毒法:將所需量漂白粉放入碗中,加少許冷水調成糊狀,再加適量的水,靜置10min.將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蕩數次,30min后即可使用.一般要求余氯量為0.5mg/L.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3次.所需用漂白粉量應根據井水量,規定加氯量與漂白粉含有效氯量進行計算.例如:某一園井直徑0.8m,水深2.5m,消毒時規定加氯量為2mg/L,所用漂白粉含25%有效氯,則其用藥量可按下式計算:
井水量 = 0.8m 2 × 2.5m × 0.8 = 1.28m3
應加有效氯量 = 1.28m3 × 2 g/m3 = 2.56 g
需用漂白粉量 = 2.56 g ÷ 25% = 10.24 g
2.17.1.4持續加漂白粉法:為減少對井水頻繁進行加氯消毒,并持續保持一定的余氯,可用持續消毒法.持續法常用的工具有竹筒,無毒塑料袋,陶瓷罐或小口瓶,可因地制宜選用.
方法是在容器上面或旁邊鉆4個~6個小孔,孔的直徑為0.2cm~ 0.5cm.根據水量和水質情況加入漂白粉.一般竹筒裝漂白粉250g~300g,塑料袋裝250g~500g.將加漂白粉容器口塞住或扎緊,放入井內,用浮筒懸在水中,利用取水時的振蕩,使容器中的氯慢慢從小孔放出,以保持井水中一定的余氯量.一次加藥后可持續消毒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投加藥物,測定水中余氯.
2.17.2河,湖,塘水防污染管理
2.17.2.1用河,湖水作為飲用水源時,應先定好取水點.清除取水點周圍100 m內各種污染源,禁止在該處洗澡,游泳,洗衣等,并防止牲畜進入.較大的水庫和湖泊可采用分區用水,河流可采用分段取水.
2.17.2.2水塘多的地區可采取分塘用水,選擇水質較好水量較大易于防護的水塘專供飲用.塘的岸邊可修建自然滲濾井或砂濾井,以改善水質.
2.17.2.3如果在水體中檢出腸道傳染病病原體,應在沿河,塘邊樹立警告牌,告誡群眾,暫停使用此水.陽性水體中的水生動植物,在水體陽性期間禁止捕撈或移植,直到水體轉陰為止.
2.17.3缸水消毒
2.17.3.1由于河,湖及塘水的水量大,流動快,飲用水最好采用缸水法處理.當缸水濁度高于3度時,應先經潔治處理(混凝沉淀,過濾)后再進行消毒.
2.17.3.2混凝沉淀時,以一水缸裝原水,用明礬混凝沉淀.用一直徑3cm~4cm,長1 m左右的竹筒(或其它替代物),筒底四周鉆幾十個小孔,竹筒裝入明礬后,在缸水中攪動.通常用量為每100 kg水加明礬50 g.也可用其他混凝劑.
2.17.3.3靜置沉淀約1 h后,取上清水至砂濾缸內過濾.砂濾缸中細砂以0.5 mm粒徑為宜,粗砂直徑宜為0.8 mm.細砂與粗砂層厚各為15cm~20cm.每層用棕皮或其他材料隔開,表層與底層都放置石子.砂濾缸使用一定時間后,當濾速減慢或濾出水變濁時,將濾材取出用清水洗凈后重新裝入可繼續使用.
2.17.3.4將經潔治處理的水引入消毒缸中進行消毒.消毒時,可使用含氯消毒劑,其用量隨水的污染程度而定,一般在4mg/L~8mg/L,作用30min.使用含氯消毒劑片劑時,用量可按使用說明書投放.消毒后,測量余氯,在0.3mg/L~0.5mg/L者,即可飲用.
2.17.3.5水中余氯量過高,有明顯氯臭時,飲用前可用煮沸,吸附和化學中和等方法進行脫氯處理.中和藥物的用量,可用遞增加藥法測試,以剛好使氯臭消失的用量為準.一般情況下,使用硫代硫酸鈉進行化學中和時,其用量為余氯量的1.7倍以上;用亞硫酸鈉時,其用量約為余氯量的3.5倍.使用的中和藥物應符合有關標準和要求.
2.18為方便工作,將非芽孢污染的各種污染對象常用消毒方法,消毒劑量等列于表4-1,現場消毒時可參照進行.具體的消毒方法特別是對受芽孢污染的消毒對象的消毒方法和一些特殊的消毒方法和消毒要求應按2.1-2.17所列方法進行.
表4-1 非芽孢污染場所,污染物品的消毒處理方法與劑量
消毒場所
消毒方法
用 量
消毒時間
室外污染表面
500mg~1000mg/L二溴海因噴灑
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噴灑
漂白粉噴撒
500ml/m2
500ml/m2
20g/m2~40g/m2
30min
60min ~120min
2h~4h
室內表面
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
0.5%新潔而滅擦拭
0.5%過氧乙酸薰蒸
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噴灑
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噴灑
2%過氧乙酸氣溶膠噴霧
0.2%~0.5%過氧乙酸噴灑
適量
適量
適量
100 ml/m2~500ml/m2
100 ml/m2~500ml/m2
8ml/m3
350ml/m2
60min~90min
30min
60min ~120min
60min
60min
室內地面
0.1%過氧乙酸拖地
0.2%~0.5%過氧乙酸噴灑
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噴灑
適量
200 ml/m2~350ml/m2
100 ml/m2~500ml/m2
60min
60min~120min
室內空氣
紫外線照射
臭氧消毒
0.5%過氧乙酸薰蒸
1W/m3
30mg/m3
1g/m3
30min~60min
30min
120min
餐,飲具
蒸煮
臭氧水沖洗
含氯消毒劑浸泡
遠紅外線照射
100℃
≥12mg/L
250 mg/L~500mg/L
120℃~150℃
10min~30min
60min~90min
15min~30min
15min~20min
被褥,書籍,電
器電話機
環氧乙烷簡易薰蒸
0.2%~0.5%過氧乙酸擦拭
1500mg/L
適量
16min~24h
服裝,被單
煮沸
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
0.04%過氧乙酸浸泡
100℃
淹沒被消毒物品
淹沒被消毒物品
30min
30min
120min
游泳池水
加入含氯消毒劑
加入二氧化氯
余氯0.5mg/L
5mg/L
30min
5min
污水
10%~20%漂白粉溶液攪勻
30000mg/L~50000mg/L溶液攪勻
余氯4mg/L~6mg/L
30min~120min
糞便,分泌物
漂白粉干粉攪勻
30000mg/L~50000mg/L含氯消毒劑
1:5
2:1
2h~6h
2h~6h
尿
漂白粉干粉攪勻
10000mg/L含氯消毒劑攪勻
3%
1:10
2h~6h
2h~6h
便器
0.5%過氧乙酸浸泡
5000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
浸沒便器
浸沒便器
30min~60min
30min~60min
手
2%碘酒,0.5%碘伏,0.5%氯己定醇液擦拭
75%乙醇,0.1%新潔而滅浸泡
適量
適量
1min~2min
5min
運輸工具
2%過氧乙酸氣溶膠噴霧
8ml/m3
60min
3.消毒劑的施藥方法
3.1普通噴霧消毒法 指用普通噴霧器噴灑消毒液進行表面消毒的處理方法,噴灑液體霧粒直徑多在 100μm 以上.各種農用和醫用噴霧器均可應用.
1.適用范圍
普通噴霧消毒法適用于對物體(品)表面,室內墻面和地面,室外建筑物和帳篷表面,地面,車輛外表面,裝備及植被等實施消毒.
2.使用要求
到達疫區或疫點后,先從足下噴灑,開辟無害化通道至操作端點,而后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順序依次噴灑.噴灑量可依據表面的性質而定,以消毒劑溶液可均勻覆蓋表面至全部濕潤為度.
3.注意事項
⑴ 噴灑有刺激性或腐蝕性消毒劑時,消毒人員應配戴防護口罩,眼鏡,穿防護服.
⑵室內噴霧時,噴前將食品,衣被及其它不需消毒的物品收疊放好,或用塑料膜覆蓋防濕.
⑶室外噴霧時,消毒人員應站在上風向.
3.2氣溶膠噴霧消毒法 指用氣溶膠噴霧器噴霧消毒液進行空氣或物體表面消毒的處理方法,霧粒直徑20μm以下者占90%以上.由于所噴霧粒小,浮于空氣中易蒸發,可兼收噴霧和熏蒸之效.噴霧時,可使用QPQ-1型噴霧器及產生直徑在20μm以下霧粒的其它噴霧器.
1.適用范圍
適用于對室內,坑道,車輛,帳蓬內空氣和物體表面實施消毒.
2.使用要求
消毒前關好門窗,噴霧時,按自上而下,由左向右順序噴霧.噴霧量以消毒劑溶液可均勻覆蓋在物品表面或消毒液的霧團充滿空間為度.作用 30~60 min 后,打開門窗通風,驅除空氣中殘留的消毒液的霧粒及氣味.
3.注意事項同普通噴霧消毒法,只是應特別注意防止消毒劑氣溶膠進入呼吸道.
3.3擦拭消毒法 指用布或其它擦拭物浸以消毒劑溶液,擦拭物體表面進行消毒的處理方法.
1.適用范圍
適用于對家具,辦公用具,生活用具,玩具,器械,車輛和裝備等物體表面,以及醫院和實驗室環境表面實施消毒處理.
2.使用要求
消毒時,用干凈的布或其它物品浸消毒劑溶液,依次往復擦拭擬消毒物品表面,作用至所用消毒劑要求的時間后,再用清水擦洗,去除殘留消毒劑,以減輕可能引起的腐蝕,漂白等損壞作用.
3.使用注意事項
⑴ 不耐濕物品表面不能應用該方法實施消毒處理;
⑵ 擦拭時應防止遺漏;
⑶污物可導致消毒劑有效濃度下降,因此表面污物較多時,應適時更新消毒液,防止污物中的病原體對消毒劑溶液的污染.
3.4浸泡消毒法 指將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沒于消毒劑溶液內進行消毒的處理方法.
1.適用范圍
適用于對耐濕器械,玻璃器皿,餐(飲)具,生活用具及衣物等實施消毒與滅菌.
2.使用要求
對導管類物品應使管腔內同時充滿消毒劑溶液.消毒或滅菌至要求的作用時間,應及時取出消毒物品用清水或無菌水清洗,去除殘留消毒劑.
3.使用注意事項
⑴ 對污染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應先浸泡消毒,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處理;
⑵ 對僅沾染污物的物品應清洗去污垢再浸泡消毒或滅菌處理;
⑶ 使用可連續浸泡消毒的消毒液時,消毒物品或器械應洗凈瀝干后再放入消毒液中.
3.5氣體熏蒸消毒法 指在專用消毒柜(或箱)與消毒袋中,用消毒劑氣體(如環氧乙烷等)對物品進行消毒或滅菌的處理方法,適用于對醫療器械,衣物,書籍,皮革制品,精密儀器等畏濕怕熱和怕腐蝕物品,器具實施消毒與滅菌.
3.6煙霧熏蒸消毒法 指應用點燃后產生的消毒劑煙霧進行消毒的處理方法.常用的有醛氯煙霧劑和酸氯煙霧劑等,適用于對室內特別是通風良好的大空間倉貯和公共場所的空氣,以及野外對密度較大的低矮樹林實施消毒.
3.7粉劑噴灑消毒法 指用噴粉器或人工撒布消毒粉劑進行消毒的處理方法,適用于空氣相對濕度>90%時的潮濕地面和含露珠的低矮植被實施消毒.噴灑粉劑消毒應在氣溫逆增,風速 2.0m/s 的情況下進行.消毒人員應站在上風向,并注意個人防護.
3.8液體流動浸泡消毒法 指用連續制備的消毒劑溶液進行流動浸泡消毒的處理方法,如酸氧化電位水生成機制備的酸氧化電位水消毒液,臭氧生成器制備的臭氧水消毒液等,適用于手,水果,蔬菜,用具,玩具及某些醫療器械等的消毒.酸氧化電位水消毒液亦適用于對皮膚粘膜的沖洗消毒.消毒時,開啟消毒液生成機(器),用流動的消毒液對物品或器具進行流動浸泡或沖洗消毒處理.
4.常用消毒劑和消毒器械
4.1常用消毒劑
根據化學消毒劑對微生物的殺滅種類和效果,可分為高效消毒劑,中效消毒劑和低效消毒劑.高效消毒劑可殺滅親脂病毒(有脂質胞膜病毒),細菌繁殖體,真菌孢子,親水病毒,分枝桿菌和細菌芽孢,常用的有戊二醛,過氧化氫,過氧乙酸,二氧化氯,環氧乙烷,含氯類(如次氯酸鈉,次氯酸鈣,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含溴類(如二溴海因)消毒劑等.中效消毒劑可殺滅除細菌芽孢以外的上述微生物,常用的有醇類(如乙醇,異丙醇),含碘類(如碘伏,碘酒),酚類(如來蘇兒)消毒劑.而低效消毒劑只能殺滅親脂病毒,細菌繁殖體和部分真菌,常用的有新潔爾滅,潔爾滅,洗必泰等.
根據化學消毒劑的成分和性質可將化學消毒劑分為醛類,鹵素類,過氧化物類,醇類,酚類,雙胍類,季銨鹽,雜環類和其它類消毒劑.
4.1.1醛類消毒劑 常用的有甲醛和戊二醛.
4.1.1.1甲醛
(1)特性:分子式 CH20, 分子式 32 為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甲醛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易溶于水,醇.常用濃度為40%的水溶液,亦稱福爾馬林.
(2)適用范圍:紙張, 皮毛服裝, 精密儀器等消毒與滅菌
(3)使用方法:熏蒸處理,熏蒸時,應將房間密閉,相對濕度維持在70%—90%,溫度在18℃以上,被消毒物品之間應留有充分的空間.
加熱熏蒸法 福爾馬林25ml/m3 加熱熏蒸12小時 .
化學熏蒸法 福爾馬林 40ml/m3 與高錳酸鉀 30g/m3混合, 熏蒸12小時.
消毒后應通風,使甲醛氣體散盡.
(4)注意事項:甲醛對人有毒性和刺激性,應做好對操作人員的防護.
熏蒸時應嚴格控制溫度和相對濕度,亦保證消毒效果.
4.1.1.2戊二醛
(1)特性: 分子式 C5H5 O 2 ,分子量100.13, 呈無色或淡黃色液體,揮發性低,有醛的氣味. 戊二醛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對金屬腐蝕性小,受有機物影響小等特點.經典的戊二醛常用滅菌濃度為2%.國外還有2.5%和3.4%.
(2)適用范圍: 適用于不耐熱的醫療器械和精密儀器等消毒與滅菌.
(3)使用方法:
1)滅菌處理:常用浸泡法.將清洗,晾干待滅菌處理的醫療器械及物品浸沒于裝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蓋,浸泡 10h 后,無菌操作取出,用無菌水沖洗干凈,并無菌擦干后使用.
2)消毒:用浸泡法,將清洗,晾干的待消毒處理醫療器械及物品浸沒于裝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蓋,一般20min~45min,取出后用滅菌水沖洗干凈并擦干.
3)2%的戊二醛一般可連續使用7-14天,3.4%的戊二醛可連續使用28天.
(4)注意事項:
1)戊二醛對手術刀片等碳鋼制品有腐蝕性,使用前應先加入 0.5% 亞硝酸鈉防銹.
2)戊二醛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性,接觸戊二醛溶液時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內或吸入體內.
3)盛裝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應加蓋,放于通風良好處.
4.1.2過氧化物類消毒劑 常用的過氧化物類消毒劑有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臭氧,二氧化氯等.
4.1.2.1過氧乙酸
(1)特性 過氧乙酸又叫過醋酸,分子式C2H4O3,分子量為76.05,為無色透明弱酸性液體,易揮發,有很強的揮發性氣味,腐蝕性強,有漂白作用.性質不穩定.1902年Freer和Novy首次報告過氧乙酸屬于優良的消毒劑和滅菌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真菌,病毒 分枝桿菌和細菌芽孢.具有廣譜,高效,低毒,對金屬及織物有腐蝕性,受有機物影響大,穩定性差等特點.其濃度為 16%~20%(g/100ml).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耐腐蝕物品滅菌,環境及空氣等的消毒.
(3) 使用方法
1)消毒液配制:過氧乙酸一般為二元包裝,A液為冰醋酸液和硫酸的混合液,B液為過氧化氫,使用前按產品使用說明書要求將 A,B 兩液混合后產生過氧乙酸,在室溫放置24-48小時后即可使用.
2)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熏蒸 噴霧,浸泡,擦拭,噴灑等.
①噴霧法:用氣溶膠噴霧器以濃度為0.1%-0.5%的過氧乙酸,以20ml/m3 的用量對室內空氣和物體表面進行噴霧消毒,作用1小時.
②浸泡法:將清洗,晾干的待消毒物品浸沒于裝有0.2-0.5 3% 過氧乙酸的容器中,加蓋, 浸泡 30 min.
③擦拭法:對大件物品或其它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0.2%~0.5% 過氧乙酸擦拭作用30min.
④噴灑法:對一般污染表面的消毒用0.2%~0.4% (2000 mg/L~4000mg/L) 過氧乙酸噴灑作用 30 min~60min.
注意事項:
1) 過氧乙酸不穩定,應貯存于通風陰涼處,用前應測定有效含量,原液濃度低于 12% 時禁止使用.
2) 稀釋液臨用前配制.
3) 配制溶液時,忌與堿或有機物相混合.
4) 過氧乙酸對金屬有腐蝕性,對織物有漂白作用. 金屬制品與織物經浸泡消毒后,即時用清水沖洗干凈.
5) 使用濃溶液時,謹防濺入眼內或皮膚粘膜上,一旦濺上,即時用清水沖洗.
6) 消毒被血液,膿液等污染的物品時,需適當延長作用時間.
4.1.2.2過氧化氫
(1)特性 過氧化氫又叫雙氧水,是一種強氧化劑. 分子式H2O2, 分子量34.015,純品穩定性好,稀釋液不穩定.Schumb報道了過氧化氫作為食品如牛奶和飲料的防腐,以后逐步被人們認識,作為消毒劑.過氧化氫屬高效消毒劑,具有廣譜,高效,速效,無毒,對金屬及織物有腐蝕性.殺菌作用受有機物影響很大.過氧化氫容易被熱,過氧化氫酶等破壞,最終產物是氧和水.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丙烯酸樹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隱形眼鏡,不耐熱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裝,飲水和空氣等消毒和口腔含漱,外科傷口清洗.
(3) 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根據有效含量按稀釋定律用去離子水將過氧化氫稀釋成所需濃度.
2)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噴霧,浸泡,擦拭等.
噴霧法:用氣溶膠噴霧器以1.5%-3.0%的濃度20ml/m3 的用量對室內空氣和物體表面進行噴霧消毒,作用1小時.
① 浸泡法:將清洗,晾干的待消毒物品浸沒于裝有 3% 過氧化氫的容器中,加蓋, 浸泡 30 min.
② 擦拭法:對大件物品或其它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所有藥物濃度和作用時間參見浸泡法.
③ 其它方法: 用 1%~1.5% 過氧化氫嗽口; 亦可用 3% 過氧化氫沖洗傷口.
(4) 注意事項
1) 過氧化氫應貯存于通風陰涼處, 用前應測定有效含量.
2) 稀釋液不穩定,臨用前配制.
3) 配制溶液時,忌與還原劑,堿,碘化物,高錳酸鉀等強氧化劑相混合.
4) 過氧化氫對金屬有腐蝕性,對織物有漂白作用.
5) 使用濃溶液時,謹防濺入眼內或皮膚粘膜上,一旦濺上,即時用清水沖洗.
6) 消毒被血液,膿液等污染的物品時,需適當延長作用時間.
4.1.2.3臭氧
(1)特性:分子式為O3,分子量48,是一種強氧化劑,在常溫下為爆炸性氣體.其密度為1.68.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約為3%.臭氧具有殺菌迅速,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壞肉毒桿菌毒素.消毒后無殘留等優點,臭氧穩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所以,臭氧不能瓶裝貯備,只能現場生產,立即使用.
(2)適用范圍: 適于用于飲用水,果蔬,餐飲具等的消毒.也可用于各種物品表面消毒和空氣消毒.
用方法:
水消毒時一般加臭氧量 0.5 mg/L~1.5mg/L,水中臭氧濃度在0.1 mg/L~0.5mg/L,維持5min~10min.對于質量較差的水,加臭氧量可提高到3~6mg/L.
空氣消毒時一般可采用30mg/m3 的臭氧,作用15min~30min.
臭氧水用于果蔬,餐飲具和其他物體表面消毒時,臭氧濃度>12mg/L,作用時間15min~20min.
(4)注意事項
1)多種因素可影響臭氧的殺菌作用,包括溫度,相對濕度,有機物,pH,水的渾濁度,
水的色度等.
濃度臭氧對人有毒,大氣中允許濃度為 0.2mg/m3,工作場所允許濃度1.0mg/m3 .
3)臭氧為強氧化劑,對多種物品有損壞,濃度越高對物品損害越重,可使銅片出現綠色銹斑,橡膠老化,變色,彈性降低,以致變脆,斷裂,使織物漂白褪色等.使用時應注意.
臭氧對物品表面上污染的微生物有殺滅作用,但作用緩慢.
4.1.2.4二氧化氯
(1)二氧化氯,分子式ClO2, 分子量為67.45 ,在常溫下為黃綠色氣體,溶于水后可制成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1947年后逐步應用于消毒領域.二氧化氯屬高效消毒劑,具有廣譜,高效,速效殺菌作用.對金屬有腐蝕性,對織物有漂白作用,消毒效果受有機物影響很大的特點,二氧化氯活化液和稀釋液不穩定.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醫療衛生, 食品加工,餐(茶)具,飲水及環境表面等消毒.
(3) 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二氧化氯消毒劑一般為二元包裝,A液主要是亞氯酸鈉,B液為活化劑,成份一般為檸檬酸,使用前將A和B液混合生成二氧化氯溶液,稀釋至所需要的濃度使用.
2)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噴灑等方法.
① 浸泡法 將清洗,晾干的待消毒或滅菌物品浸沒于裝有二氧化氯溶液的容器中,加蓋.對細菌繁殖體污染物品的消毒,用 100mg/L~250 mg/L 二氧化氯溶液浸泡 30min;對肝炎病毒和結核分枝桿菌污染物品的消毒,用 500mg/L 二氧化氯浸泡 30min;對細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 1000mg/L 二氧化氯浸泡 30min.
② 擦拭法.對大件物品或其它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用濃度和作用時間與浸泡法相同.
③ 噴灑法.對一般污染的表面,用 500mg/L 二氧化氯均勻噴灑,作用 30min;對肝炎病毒和結核桿菌污染的表面,用 1000mg/L 二氧化氯均勻噴灑,作用 60min.
④飲水消毒法 在飲用水源水中加入 5mg/L 的二氧化氯,作用 5min,使大腸桿菌數達到飲用水衛生標準.
(3) 注意事項:
1) A和B液混合后產生的二氧化氯溶液不穩定,應現配現用.
2) 配制溶液時,忌與堿或有機物相混合.
3) 二氧化氯對金屬有腐蝕性,金屬制品經二氧化氯消毒后,應迅速用清水沖洗干凈并瀝干.
4.1.3 鹵素類消毒劑
4.1.3.1含氯消毒劑
特性 含氯消毒劑是指溶于水后能產生次氯酸的消毒劑.其品種較多,可分為
有機化合物類和無機化合物類,最常用的有次氯酸鈉, 次氯酸鈣,漂白粉, 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
次氯酸鈉 分子式NaOCl ,分子量74.5,純品次氯酸鈉為白色粉末,容易吸潮變成灰綠色結晶,在空氣中不穩定,有明顯的氯味.工業次氯酸鈉的水溶液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 由綠氣味,有效氯含量大于10%(g/g).
次氯酸鈣(漂粉精)分子式Ca(OCl)2 ,分子量197.029.白色粉末,比漂白粉易溶于水且穩定,含雜質少,受潮易分解.有效氯含量為80%~85%.
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鈣,還有氫氧化鈣,氯化鈣,氧化鈣.有效氯含量大于25%(g/g).漂白粉為白色顆粒狀粉末,有氯臭,溶于水,在光照,熱,潮濕環境中極易分解.
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分子式C3N3O3Cl2Na ,分子量219.95有效氯含量大于 60%(g/g) 白色晶粉,性質穩定,即使貯存于高溫高濕條件下,有效氯也喪失極少.溶解度為25%,水溶液的穩定性較差.
三氯異氰尿酸, 分子式 C3N3O3Cl3, 分子量232.42 白色結晶,有較強的氯味, 有效氯含量大于89.7% (g/g),25℃時溶解度為1.2%.
含氯消毒劑高效消毒劑,具有廣譜,高效,低毒,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金屬有腐蝕性,對織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機物影響很大,消毒液不穩定等特點.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餐(茶)具,物體表面,環境,水,疫源地等消毒.
(3) 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 根據不同含氯消毒劑產品的有效氯含量,用自來水將其配制成所需濃度溶液.
2) 消毒處理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噴灑與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 浸泡法 將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裝有含氯消毒劑溶液的容器中,加蓋.對細菌繁殖體污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10min 以上;用含有效氯 2000 mg/L~5000mg/L 消毒液浸泡 30min 以上.
② 擦拭法 對大件物品或其它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
③ 噴灑法 對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1000mg/L的消毒液均勻噴灑,作用 30min 以上; 用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液均勻噴灑,作用 60min 以上.噴灑后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人員應離開現場.
④ 干粉消毒法 對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劑干粉加入排泄物中,使含有效氯10000mg/L,略加攪拌后,作用 2h~6h,對醫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 50mg/L 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攪拌均勻,作用 2h后排放.
(4) 注意事項:
1) 粉劑應于陰涼處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劑應于陰涼處避光,密閉保存.所需溶液應現配現用.
2) 配制漂白粉等粉劑溶液時,應戴口罩,橡膠手套.
3) 未加防銹劑的含氯消毒劑對金屬有腐蝕性,不應做金屬器械的消毒;加防銹劑的含氯消毒劑對金屬器械消毒后,應用無菌蒸餾水沖洗干凈,并擦干后使用.
4) 對織物有腐蝕和漂白作用,不應做有色織物的消毒.
5) 用于餐具的消毒后,應及時用清水沖洗.
6) 消毒時,若存在大量有機物時,應提高使用濃度或延長作用時間.
7) 用于污水消毒時,應根據污水中還原性物質含量適當增加濃度.
4.1.3.2含溴消毒劑 以二溴二甲基乙內酰脲(二溴海因)為代表.
(1)特性 二溴海因是甲基海因鹵化后的衍生物,屬于一種較新型的消毒劑,溶解于水后產生次溴酸,起到殺滅微生物的作用.可殺滅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芽孢,真菌和病毒,屬高效消毒劑.該類消毒劑氣味較小,性質穩定,釋放出溴后,剩余產物很快被光,氧和微生物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環境.
(2)適用范圍:可用于飲水,污水和游泳池水消毒,醫療衛生單位環境物體和診療用品消毒,餐具,茶具,水果,蔬菜消毒等.
(3)使用方法
1)消毒液的配制:加有助溶劑的國產二溴海因消毒劑有效溴含量50%,易溶于水,使用時可用自來子水配成消毒液,或將濃的二溴海因消毒液用自來子水配成所需濃度的消毒液.采用浸泡,擦拭或噴灑法消毒.
2)消毒處理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噴灑與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 將洗凈的待消毒物品浸沒于消毒液內,加蓋,作用至預定時間后取出.對一般污染物品.用250mg/L~500mg/L二溴海因,作用30min,對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物品,用1000mg/L~2000mg/L濃度,作用30min.
②擦拭法 對大件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可用擦拭法.消毒液濃度和作用時間參見浸泡法.
③噴灑法 對環境,地面 用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均勻噴灑,作用30min;對致病性芽孢和結核分枝桿菌污染的物品,用1000mg/L~2000mg/L濃度消毒液噴灑,作用60min.
④對水的消毒 消毒劑用去離子水溶解后,倒入消毒水中,用量為5mg/L~10mg/L,視水質污染情況而定.用作游泳池水消毒和污水消毒時,應視水質決定用量和作用時間.
(4) 注意事項
消毒劑應于陰涼,干燥處密封保存.
消毒液現用現配,并在有效期內用完.
用于金屬制品消毒時,可適當加入防銹劑亞硝酸鈉.
果蔬消毒后,應用凈水沖洗.
4.1.3.3含碘消毒劑 以碘伏為代表.
(1)特性 碘伏是以活性劑表面為載體和助溶劑的不定性絡合物,其分子量和分子是因表面活性不同而異.1932年Gershenfeld(1932)首次合成了PVP碘伏, 20世紀50年代制成消毒劑,并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我國已有幾十種不同配方的碘伏消毒劑.屬中效消毒劑,具有中效,速效,低毒,對皮膚粘膜無刺激并無黃染,對銅,鋁,碳鋼等二價金屬有腐蝕性,受有機物影響很大,穩定性好等特點.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手,皮膚,粘膜等的消毒.
(3) 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根據有效碘含量用滅菌蒸餾水將碘伏稀釋成所需濃度.
2) 消毒處理方法: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沖洗等方法.
① 浸泡法 對皮膚的浸泡消毒,衛生洗手消毒用含有效碘500mg/L的消毒液浸泡2分鐘.
② 擦拭法 對皮膚,粘膜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時,用浸有碘伏消毒液的無菌棉球或其它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部位.對外科洗手用含有效碘2500 mg/L~5000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min.對于手術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膚消毒,用含有效碘2500 mg/L~5000mg/L 的消毒液局部擦拭2遍,作用共2min;對口腔粘膜及創口粘膜創面消毒,用含有效碘 500 mg/L~1000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 min~5min.注射部位消毒也可用市售碘伏棉簽(含有效碘2000mg/L)擦拭,作用2 min~3min.
③ 沖洗法.對陰道粘膜及傷口粘膜創面的消毒,用含有效碘 250mg/L 的消毒液沖洗3 min~5min.
(4) 注意事項:
1) 碘伏應于陰涼處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2) 碘伏對二價金屬制品有腐蝕性,不應做相應金屬制品的消毒.
3) 消毒時,若存在有機物,應提高藥物濃度或延長消毒時間.
4) 避免與拮抗藥物同用.
4.1.4.醇類消毒劑
4.1.4.1乙醇
(1)特性 乙醇稱酒精,分子式C2H5OH ,分子量為46.07,無色透明液體.屬中效消毒劑,可殺滅不形成除芽孢細菌,分枝桿菌,病毒,但所有濃度對細菌芽孢均無效.具有速效,無毒,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性,對金屬無腐蝕性,受有機物影響很大,易揮發,不穩定等特點.
乙醇作為其他消毒劑的助溶劑和增效劑使用,如乙醇與氯己定,碘,苯扎溴銨等復配,其效果更佳.
(2)適用范圍 適用于皮膚,環境表面及醫療器械的消毒等.
(3)使用方法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1)浸泡法.將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裝有乙醇溶液的容器中,加蓋.對細菌繁殖體污染醫療器械等物品的消毒,用75% 的乙醇溶液浸泡 10min以上;個別對其它消毒劑過敏者,可用 75% 的乙醇溶液浸泡5min.
2) 擦拭法.對皮膚的消毒.用75%乙醇棉球擦拭.
(4)注意事項
乙醇易燃,忌明火;必須使用醫用乙醇,嚴禁使用工業乙醇消毒和作為原材料配
制消毒劑.
2) 對酒精過敏者慎用.
4.1.4.2異丙醇
(1)特性 異丙醇分子式C3H7OH, 分子量60.1,與水和大多數有機溶劑可混合,屬中效消毒劑,其殺菌作用強于乙醇,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病毒和真菌孢子,但所有濃度對細菌芽孢均無效.
(2)適用范圍 適用于皮膚,環境表面及醫療器械的消毒等.
(3)使用方法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1)浸泡法.將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裝有異丙醇溶液的容器中,加蓋.對細菌繁殖體污染醫療器械等物品的消毒,用70% 的異丙醇溶液浸泡 10min以上.
2) 擦拭法.對手和皮膚的消毒,用70%異丙醇擦拭,作用1—3分鐘.
(4)注意事項
1)異丙醇易燃,忌明火.
2) 對異丙醇過敏者慎用.
4.1.5胍類消毒劑 以氯己定為代表.
(1)特性 氯己定又稱洗必泰,分子式C22H30CL2.N10.2C2H4O2, 分子量 625.56.
性狀為白色的結晶粉末.無臭,苦味,難溶于水,在酒精中溶解.常與無機酸和有機酸形成鹽.例如, 醋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等,均屬低效消毒劑,具有速效殺菌作用,對皮膚粘膜無刺激性,對金屬和織物無腐蝕性,受有機物影響輕微,穩定性好等特點.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外科洗手消毒,手術部位皮膚消毒,粘膜消毒等.
(3)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根據有效含量用滅菌蒸餾水將醋酸氯己定稀釋成所需濃度.
2)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和沖洗等方法.
① 涂擦法.手術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膚的消毒.用 5000mg/L醋酸氯己定-乙醇(70%)溶液局部涂擦 2 遍,作用 2min;對傷口創面消毒,用 5000mg/L 醋酸氯己定水溶液涂擦創面 2遍~3 遍, 作用 2min.外科洗手可用相同濃度和作用時間.
② 沖洗法.對陰道,膀胱或傷口粘膜創面的消毒,用 500mg/L~1000mg/L醋酸氯己定水溶液沖洗,至沖洗液變清為止.
(4) 注意事項
1) 勿與肥皂,洗衣粉等陰性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使用或前后使用.
2) 沖洗消毒時,若創面膿液過多,應延長沖洗時間.
4.1.6季銨鹽類消毒劑 以苯扎溴銨和苯扎氯胺為代表.
(1)特性:苯扎溴銨分子式為C21H38NBr ,分子量為384.46.苯扎氯胺分子式為C21H38NCl ,分子量為 xxxx 具有芳香味,呈淡黃色膠狀,易溶于水,具有表面活性作用,振搖可產生大量泡沫.對化膿性病原菌有良好殺滅作用,對革蘭陽性菌的殺滅作用要大于陰性細菌.
(2)使用范圍:適用于手,皮膚粘膜的消毒和物體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手術部位皮膚消毒,500mg/L~1000mg/L,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
5min.黏膜消毒 500mg/L, 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5min.環境表面消毒1000mg/L~2000mg/L,擦拭,噴灑或浸泡消毒,作用30min.
(4)注意事項:
1) 苯扎溴銨與苯扎氯胺極易被多種物體吸附,因此浸泡液的濃度可隨消毒物品數量增多而逐漸降低,應該及時更換消毒液.
2) 不得與肥皂或其它陰離子洗滌劑合用.
3)不宜消毒糞,尿,痰等.
4.1.7烷基化氣體消毒劑 以環氧乙烷為代表.
(1)特性 環氧乙烷分子式為C2H4O,分子量為44.05 ,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當溫度低于10.8℃時,液化成無色透明的液體.
環氧乙烷用于消毒滅菌始于1936 年,直到1949年,環氧乙烷在醫藥工業,醫院消毒及傳染病醫院地的消毒受到了普遍重視.近些年來在我國也得到了普遍應用.
(2)適用范圍 主要適用于忌濕,忌熱物品的滅菌,例如:電子儀器,光學儀器,醫療器械,塑料制品,內鏡,透析儀和一次性使用的診療用品,紙張,書籍,信件,毛皮制品等.
使用方法
1)大型環氧乙烷滅菌器(5m3以上)適用于大件物品和大量的物品. 用藥量:0.8—
1.2kg/m3,溫度55—60℃,相對濕度60—80%,作用6小時.
2)中型環氧乙烷滅菌器(1—5m3)適用于一次性診療用品和內鏡滅菌. 用藥量:滅菌800mg/L;消毒450mg/L.溫度55—60℃,相對濕度60—80%,作用6小時.
3)小型環氧乙烷滅菌器(<1m3=適用于一次性診療用品和內鏡滅菌,病例,紙張,信件的消毒. 用藥量:800—1000mg/L.溫度55—60℃,相對濕度60—80%.作用6小時.
(4)注意事項
1)環氧乙烷鋼瓶應存放于無火源,轉動馬達,無日曬,通風好,溫度低于40℃的地方.
2)吸取或分裝液態環氧乙烷時,須先將容器用冰水冷卻.操作人員應戴防毒口罩,若不慎將液體落于皮膚黏膜上,必須立即用水沖洗半分鐘.
3) 投藥及開鋼瓶時不能用力過猛,以免藥液噴出.
4) 經常檢查環氧乙烷泄漏情況.可用含10%酚酞的飽和硫代硫酸鈉溶液浸濕濾紙,貼于疑漏氣處,如濾紙變紅,即證明有環氧乙烷泄漏,應立即進行處理.
5) 熱水加熱環氧乙烷容器時,必須先打開閥門;移出熱水后,才能關閉閥門.
6) 滅菌后的物品,放入解析器內清除殘留環氧乙烷.
7) 環氧乙烷通水后形成有毒的乙二醇.故不可用于食品的消毒滅菌.
4.1.8酚類消毒劑
4.1.8.1苯酚
(1)特性 苯酚 分子式C6H6O,分子量為94.11 其性質穩定,可容于水和乙醇.10%水溶液呈弱酸性,屬中效消毒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病毒和真菌孢子.
(2)適用范圍 環境物體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
消毒處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浸泡法 可用3%—5%的苯酚水溶液,浸泡物體表面30min以上.
2)擦拭法 可用3%—5%的苯酚水溶液,擦拭物體表面30—60min.
(4)注意事項
1)苯酚毒性大,氣味易滯留,勿用于食物或食具的消毒.
2) 苯酚刺激性強,應慎用于皮膚的消毒,勿用于黏膜的消毒.
4.1.8.2煤酚皂溶液
(1)特性 煤酚皂溶液 又稱來蘇爾,其主要成分是甲酚.分子式C7H8O,分子量為108.14.,屬中效消毒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親脂性病毒和真菌孢子,但對親水性病毒和細菌芽孢無效.
(2)適用范圍 是用于手,皮膚和環境物體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
1)浸泡法 可用1%—5%的煤酚皂溶液,浸泡物體表面便器,痰盂,實驗室器皿30—60min.皮膚消毒可用1%——2%煤酚皂溶液,浸泡3——5分鐘.對結核桿菌污染的物品的消毒,可用5%的煤酚皂溶液,浸泡1-2小時.
2)擦拭法 可用1%—5%的煤酚皂溶液,擦拭物體表面30—60min.
(4)注意事項
1) 煤酚皂溶液毒性較大,氣味易滯留,勿用于食物或食具的消毒.
2) 煤酚皂溶液刺激性較強,勿用于黏膜的消毒.
4.1.9其他類消毒劑 以酸性氧化電位水為例:
(1)特性 酸性氧化電位水是由添加了0.05% NaCl的自來水,通過酸性氧化電位水生成機中帶有高密度離子隔膜的組合電解槽電解而成的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 具有氯味,其氧化還原電位(ORP)大于或等于1100mV,pH值在2.7以下,有效氯含量一般為25 mg/L~50mg/L.其具有殺菌速度快,安全可靠,不留殘毒,有利于環保等特點.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手,皮膚粘膜,餐飲具,瓜果蔬菜,物品表面的消毒.在醫療領域已用于手消毒,內窺鏡的清洗消毒,環境的消毒.
使用方法 消毒時只能使用其原液.
①沖洗法 手的衛生消毒,沖洗浸泡1-3min.皮膚粘膜的消毒,沖洗浸泡3 min ~5 min.餐飲具的消毒,沖洗浸泡10min,瓜果蔬菜的消毒,沖洗浸泡3 min~5 min.
②擦拭法 一般物體表面的消毒,檫拭10min~15min .
③噴灑法 對環境,地面噴灑作用10min~15min .
注意事項
1)酸性氧化電位水的殺菌效果受有機物影響較大,對含有機物較多的物品的消毒
應先清洗干凈在消毒.
2) 酸性氧化電位水可在避光密封的塑料桶中存放.但存放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消毒效果.
4.2常用消毒器械 包括壓力蒸汽,干熱 ,電離輻射, 紫外線,紅外線, 過濾除菌,機械去除等.
4.2.1壓力蒸汽滅菌器
4.2.1.1壓力蒸汽滅菌器的種類:
1)下排氣壓力蒸汽滅菌器滅菌: 利用重力置換原理,使熱蒸汽在滅菌器中從上而下,將冷空氣由下排氣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氣由飽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釋放的潛熱使物品達到滅菌.
2)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滅菌:利用機械抽真空的方法, 使滅菌柜室內形成負壓, 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內部進行滅菌.蒸汽壓力達205.8kPa(2.1kg/cm2), 溫度達132℃或以上, 開始滅菌, 到達滅菌時間后, 抽真空使滅菌物品迅速干燥.
3)脈動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 :利用機械抽多次真空的方法, 空氣排除更徹底,使滅菌柜室內形成負壓, 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內部進行滅菌.蒸汽壓力達205.8kPa(2.1kg/cm2), 溫度達132℃或以上, 開始滅菌, 到達滅菌時間后, 抽真空使滅菌物品迅速干燥.
4.2.1.2用范圍 適用于耐高溫,高濕的醫用器械和物品的滅菌.
4.2.1.3壓力正氣滅菌的方法見表2
表2 壓力蒸汽滅菌所需時間
物品種類
121℃下排氣
132℃預真空
132℃脈動真空
硬物裸露
15
4
4
硬物包裹
20
4
4
織物包
30
4
4
4.2.1.4注意事項
1) 滅菌設備應每日檢查一次,檢查內容包括:檢查門框與橡膠墊圈有無損壞,是否平整,門的鎖扣是否靈活,有效;檢查壓力表在蒸汽排盡時是否到達零位;由柜室排氣口倒入500ml水, 查有無阻塞;關好門, 通蒸汽檢查是否存在泄漏;檢查蒸汽調節閥是否靈活,準確,壓力表與溫度計所標示的狀況是否吻合,排氣口溫度計是否完好;檢查安全閥是否在蒸汽壓力達到規定的安全限度時被沖開.
2)手提式和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主體與頂蓋必須無裂縫和變形; 無排氣軟管或軟管銹蝕的手提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不得使用;
3)臥式壓力蒸汽滅菌器輸入蒸汽的壓力不宜過高, 夾層的溫度不能高于滅菌室的溫度;
4)預真空和脈動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每日進行一次B-D(Bowie-Dick Test)測試,檢測它們的空氣排除效果.
5)下排氣,預真空及脈動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的具體操作步驟,常規保養和檢查措施, 應按照廠方說明書的要求嚴格執行.
4.2.2干熱滅菌柜
(1)適用范圍 干熱滅菌柜適用于耐高溫的診療用品如油脂,粉末,金屬,玻璃等制品的消毒和滅菌.
(2) 使用方法 該法是將待滅菌的物品放入特定的干烤箱內,通過加熱的方法達到消毒的目的.滅菌條件為:160℃ 2h,170℃ 1h ,180℃ 30min.
(3)注意事項:
① 待滅菌的物品干烤前應洗凈,以防附著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② 玻璃器皿干烤前洗凈后應完全干燥,滅菌時勿與烤箱底,壁直接接觸.滅菌后溫度降至40℃以下再開箱,以防炸裂.
③ 物品包裝不易過大,安放的物品不能超過烤箱箱體內高溫的2/3,物品間應留有空隙,粉劑和油脂的厚度不得超過1.3cm.
4.2.3焚燒爐
(1)適用范圍 適用于醫院中可能具有傳染性的可燃性廢棄物的處理,如,病人尸體,紙張, 醫用廢棄物,醫院生活垃圾等的無害化處理.
(2)使用方法 將待消毒物品在以汽油或煤氣為燃料的專用的焚燒爐中全部焚化.
4.2.4紫外線消毒設備
(1) 特性 紫外線是一種電磁波,波長在10-400nm之間,可分為A,B,C和真空4個波段,其中以C波段殺菌效果最好.目前常用的殺菌燈為石英管低壓汞蒸汽燈,其發出的紫外線95%的波長為 253.7nm .可以殺滅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芽孢,分枝桿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和支原體等. 紫外線輻照能量低,穿透力弱,僅能殺滅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時必須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線.紫外線消毒的適宜溫度范圍是20℃~40℃,溫度過高過低均會影響消毒效果,可適當延長消毒時間,用于空氣消毒時,消毒環境的相對濕度低于80% 為好,否則應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用紫外線殺滅被有機物保護的微生物時,應加大照射劑量.空氣和水中的懸浮粒子也可影響消毒效果.
(2)適用范圍 凡被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和空氣均可采用紫外線消毒.
(3)注意事項
用于物體表面的消毒的照射劑量:殺滅一般細菌繁殖體時,照射劑量不得低于
10000μW.s/cm2;殺滅細菌芽胞的照射劑量不得低于100000μW.s/cm2,殺滅真菌孢子的照射劑量不得低于600000μW.s/cm2.
②)輻照劑量的計算方法:輻照劑量為紫外線在被照射物品的表面處的輻
照強度和照射時間的乘積.故根據紫外線光源在被照物體表面的強度,可以計算出需要照射的時間,例如:實測某紫外燈對實驗臺面的照射強度值為70μW.s/cm2,需要輻照的劑量是100000μW.s/cm2,則需照射的時間為:100 000μW.s/cm2 ÷ 70μW/cm2 = 1429 s ÷ 60s ≌ 24min.
③ 保持紫外線燈表面的清潔
④消毒室內空氣時,房間內應保持清潔干燥,減少塵埃和水霧,溫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對濕度大于60%時應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⑤ 用于消毒物體表面時,應便于紫外線直接照射于被消毒物體表面.消毒紙張,織物等粗糙表面時,要適當延長照射時間,且兩面均應受到照射.
⑥ 不得使紫外線光源直接照射到人體,以免引起損 傷.
⑦.使用高臭氧紫外線消毒柜和臭氧消毒柜,應安放于通風良好的環境中,以防止臭氧泄漏,造成人員吸入臭氧中毒.
⑧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有電源線損壞,漏電或臭氧泄漏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使用,請專業人員修理.
⑨紫外線燈的檢測:普通型或低臭氧型直管紫外燈(30W)新燈管的輻照度值在燈管下房垂直1m的中心處,應≥90μW.s/cm2,使用中的燈管的輻照度值在燈管下方垂直1m的中心處,應≥70μW.s/cm2.低于此值應予更換.
4.2.4.1紫外線燈管 適用于室內空氣,物體表面的消毒.常用的室內懸吊式紫外線燈對室內空氣消毒時安裝的數量為平均1.5W/m2,照射時間不少于30分鐘.
4.2.4.2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這種消毒器由高強度紫外線燈和過濾系統組成,可以有效地濾除空氣中的塵埃,并可將進入消毒器的空氣中的微生物殺死.按產品說明書安裝消毒器,開機器30min后即可達到消毒要求,以后每過15min開機一次,消毒15min,一直反復開機,關機循環至預定時間.本機采用低臭氧紫外線燈制備,消毒環境中臭氧濃度低于0.2mg/m3,對人安全故可在有人的房間內進行消毒.
4.2.4.3高臭氧紫外線消毒柜,高臭氧紫外線殺菌燈管的功率在30W以上,消毒作用時間在90min,整個消毒程序在120min以上,可殺滅細菌芽孢.適用于不耐熱物品的消毒,例如,塑料,竹木類制品等.高臭氧紫外線消毒柜消毒程序完畢后,還應進行30min的烘干,在烘干的同時也使殘留的臭氧完全分解.
4.2.5遠紅外線消毒柜
(1)特性 消毒柜作用原理是遠紅外線加熱消毒,其作用原理是在柜內安裝遠紅外線加熱管,通過30~1000μm的熱射線產生熱能,此熱能不需要介質傳導,可直接產生,故升溫速度快,可導致菌細胞缺水,干燥,代謝酶無活力,內源性分解代謝停止,使細菌死亡.
(2)適用范圍
遠紅外線加熱消毒柜適用于耐熱物品的消毒,例如,玻璃,陶瓷,搪瓷和金屬類制品等.
(3)使用方法
1)將洗干凈的食飲具或其它代消毒物品豎放于柜內碗架的適當位置,關好柜門,接好電源.
2)按說明書的要求操作進行消毒,一般為125℃,維持15min.
3)消毒完畢后,根據說明書的要求,在適當的時候打開柜門即可.一般遠紅外線加熱消毒柜,在溫度下降到80℃以下為宜.
(4)注意事項
1)應將食飲具洗干凈并倒凈水后方可放入柜內.
2)食飲具的安放不易重疊,應逐格豎放,以達到理想的殺菌效果.
3)存放食飲具時,不應長時間停機,應2~3天開機消毒一次,以防止霉菌生長.
4)嚴禁在無保護條件下,直視正在工作中的高臭氧紫外線殺菌燈管,以防灼傷眼睛.
5)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有電源線損壞,漏電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使用,請專業人員修理.
4.2.6臭氧床單位消毒器,
(1)特性 采用沿面放電式臭氧發生器產生臭氧,殺滅微生物,達到消毒的要求.
(2)適用范圍 可用于醫院病床床墊,被褥內部及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 將需要消毒床墊,被褥放入專用的聚氯乙烯塑料罩中,通入臭氧氣體,使臭氧濃度達到150—200mg/m3 作用20-30分鐘,然后維持30分鐘,可使床單位中的被褥,床墊表面達到消毒要求.帶有抽氣功能的床單位消毒器,先抽氣10—20分鐘,然后通入臭氧氣體,使其濃度達到300—600mg/m3 ,作用20-30分鐘,然后維持30分鐘,可使床單位中的被褥,床墊內部及表面均達到消毒要求.
(4)注意事項
溫度,相對濕度,有機物等因素可影響臭氧的殺菌作用,在消毒時,應按衛生行政部
門批準的說明書的要求控制使用條件.
臭氧對人有毒,工作環境允許濃度為 0.16mg/m3 .
3) 臭氧為強氧化劑,對多種物品有損壞,濃度越高對物品損害越重,可使銅片出現綠色銹斑,橡膠老化,變色,彈性降低,以致變脆,斷裂,使織物漂白褪色等.使用時應注意.
4)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有電源線損壞,漏電或臭氧泄漏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使用,請專業人員修理.
4.2.7臭氧空氣消毒機
(1)特性:采用由管式,板式和沿面放電式臭氧發生器產生臭氧,殺滅微生物,達到空氣消毒的要求.
(2)適用范圍:主要用于無人在的條件下空氣的消毒.
(3)使用方法: 要求達到臭氧濃度 ≥20mg/m3,在相對濕度(Rh)≥70%條件下,消毒時間≥30min.消毒時,人員必須離開房間.消毒后待房間內聞不到臭氧氣味時方可進入(大約在關機后40min左右).
(4)注意事項:
1)溫度,相對濕度,有機物等因素可影響臭氧的殺菌作用,在消毒時,應按衛生行部
門批準的說明書的要求控制使用條件.
2)氧對人有毒,不得再有人的情況下使用,工作環境允許濃度為 0.16mg/m3 .
3) 臭氧為強氧化劑,對多種物品有損壞,濃度越高對物品損害越重,可使銅片出現綠色銹斑,橡膠老化,變色,彈性降低,以致變脆,斷裂,使織物漂白褪色等.使用時應注意.
4)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有電源線損壞,漏電或臭氧泄漏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使用,請專業人員修理.
4.2.8靜電吸附式空氣消毒器:
(1)特性:靜電吸附式空氣消毒器采用靜電吸附原理,加以過濾系統,不僅可過濾和吸附空氣中帶菌的塵埃,也可吸附微生物.
(2)適用范圍 主要用于有人在的條件下空氣的消毒.
(3)使用方法:在一個20~30m2的房間內,使用一臺大型靜電式空氣消毒器,消毒30min后,可達到國家衛生標準.
(4)注意事項
1)所用消毒器的循環風量 (m3/h) 必須是房間體積的8倍以上.
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有電源線損壞,漏電或臭氧泄漏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使用,請專業人員修理.
4.2.9電離輻射滅菌
(1)特性 電離輻射消毒與滅菌是利用γ射線和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殺死微生物的方法.以60鈷作為放射源發生的γ射線可通過切斷生物的重要分子如DNA中的化學鍵,并通過產生的自由基和對生物起化學腐蝕作用的活性分子來破壞微生物.電子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從而獲得能量和穿透力起到殺滅微生物的作用.電子加速器具有功率大,性能穩定,即可連續操作,又可隨時停機,故在輻射加工設施的發展中具有更廣闊的前景.兩種電力輻射裝置性能的比較見表3.
表3 兩種電離輻射裝置性能的比較
性能 60 Co 電子加速器
射線本身 電磁波,不帶電荷 高速電流,帶點荷
穿透能力 強 較弱
操作時間 可連續不斷 小于30分鐘
劑量率 低,滅菌時間長 高,滅菌時間短
照射物體大小 大小物體均可 小物體
誘導輻射 不會發生 有可能發生
設施 占地廣 占地較小
安全措施 要求嚴格 要求不高
裝置費用 較高 較低
電離輻射與常用的高壓蒸汽滅菌及環氧乙烷熏蒸等滅菌方法比較具有穿透力強,滅菌徹底,可對包裝后的產品消毒滅菌,不污染環境,能耗低,滅菌徹底,在常溫下處理,特別適合于熱敏材料的消毒和滅菌,無殘留毒性等優點.
(2)適用范圍 可用于一次性醫療用品,衛生用品,移植物,食品,藥品,紙張,
信件和紙幣的消毒和滅菌.
用方法 電離輻射要有專門的照射裝置,照射劑量多定位2.5Mrad,也可根據
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按12倍D值的原則來確定.例如,對某種微生物殺滅90%所用的劑量為0.37 Mrad,其實際使用劑量應為4.5 Mrad.從理論上推算12倍D值可使微生物數量減少支出是數量的10-12,達到滅菌保證水平.
注意事項
1)電離輻射對人體有很大的傷害,甚至可治死亡,因此操作人員要特別注意防護,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2)電離輻射對一些物品有破壞作用,可使棉織品和塑料制品的抗強度降低,藥品失效,食品失去香味,玻璃變暗,在對待消毒物品處理前,對此應加以考慮.
5 各種場所預防性消毒指導原則
5.1公共場所,學校,幼兒園 公共場所是指除公共交通工具以外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的所有場所,包括餐館,飯店;辦公室,寫字樓,商場;體育場館,文化娛樂場所;洗浴,理發,美容場所;候診室,候車(機,船)室等.
5.1.1需要日常消毒的物品 包括床單,被罩,浴巾,毛巾;馬桶,浴缸,面盆;食(飲)具, 廚具;重復使用的理發,美容工具;服務人員的手等.也包括《公共衛生管理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需要消毒的物品.
5.1.2需要日常清潔的場所和物品 包括所有水平的物體表面,例如電梯間,地板,柜臺,桌椅,門窗,道路等.
5.1.3不需要清潔,消毒的物品或設施 包括空氣,墻面,下水道,書本,試卷等.
5.2交通工具 包括飛機,火車,輪船,地鐵,城市公共汽車(電車),出租汽車,出租三輪車等.
5.2.1需要日常消毒的物品 包括食(飲)具,公用毛毯,床單,飛機上衛生間的馬桶等.也包括《公共交通工具衛生標準》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需要消毒的物品.
5.2.2需要日常清潔的物品 包括座椅,扶手椅,門把手,行李架,衛生間,扶手,階梯至少每天清潔一次.對長途飛行或旅行的交通工具,應在每一段旅程或航程結束后進行清潔.空調系統應定期進行清潔.
5.2.3不需要消毒的物品 包括汽車輪胎,汽車外表面,飛機,車,船內的空氣等.
5.3家庭和個人 在家庭中通常不需要使用消毒劑,只需對環境經常進行清潔,保持室內良好地通風和空氣的新鮮.如果家中出現猴痘病人或疑似病人,應在疾病控制等專業機構的指導下進行消毒,具體要求詳見"疫點消毒".
5.3.1需要日常清潔的物品 包括馬桶,浴缸,浴巾,毛巾,餐飲具, 廚具,房間的地面,家具,地毯,窗簾,燈罩,衣服,被褥,玩具等.
5.3.2 不需要消毒的物品 如空氣,書報,信件,雜志,空調,轎車,下水道;穿戴著的衣物,鞋帽等.
5.4非傳染病醫院
5.4.1需要日常消毒的物品 包括醫療器械,醫療廢棄物,床單,被罩,食(飲)具,醫務人員的手等.也包括《消毒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需要消毒的物品.
5.4.2需要日常清潔的場所和物品 包括電梯間,地面,窗臺,樓梯扶手,座椅,門把手,桌臺面等.
5.4.3不需要消毒的場所和物品 包括空氣, 地面, 墻壁,桌椅, 病歷檔案,下水道,排泄物等.
5.5 傳染病醫院 指專門收治傳染病病人的醫院及普通醫院收治傳染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區域.
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所有可能被病人的物品均需要進行消毒.
5.6 中央空調系統
5.6.1以循環回風為主的全空氣空調系統,宜在其回風管內設置有效的消毒裝置如紫外線燈.
5.6.2采用專用新,排風系統換氣通風的空氣-水空調系統,按最大新風量運行,宜開窗增加通風換氣,可以在適當部位安裝消毒裝置,要防治各房間串氣.
5.6.3對于只采用空調器,空調機組供冷供熱的房間,人員較多時應開啟部分外窗,使房間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普通房間一般不用對空氣進行消毒.
5.6.4于全新風運行的全空氣空調系統,盡量按最大風量運行,可開窗增加空氣流通,不必對空氣進行消毒.
5.6.5對空調管路和其部件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可以不必專門針對非典型肺炎采取消毒措施,按日常要求進行管理即可.
5.6.6 關于中央空調系統的消毒管理的具體方法參見《建設部衛生部科技部關于印發(建筑空調通風系統預防"非典",確保安全使用的應急管理措施)的通知》進行.
6.各類傳染病疫點消毒要求
6.1呼吸道傳染病 應對室內地面,墻壁和門窗及暴露的用具;室內空氣;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飲)具,食物;交通,運輸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紙張,書報等進行消毒.也要對病人尸體,動物尸體進行消毒處理.當手和皮膚受到污染時也須進行消毒處理.常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有時,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劑進行消毒.
6.2腸道傳染病 應對疫點室內地面,墻壁;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及其容器;餐(飲)具, 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紙張,書報;運輸工具;廁所,垃圾和污水等進行消毒.也要對病人尸體,動物尸體進行消毒處理.要特別注意對飲用水,食物,糞便及污染的手和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常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亦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劑.
6.3體液傳播的傳染病 應對感染者和病人流出的血液與性分泌物應就地進行消毒.必要時對體液污染的地面,墻壁;家用物品,家具,玩具;衣服,被褥;餐(飲)具;手和皮膚進行消毒.發現HBV,HCV陽性血液及血制品,應盡快徹底焚燒.對貯存此類物品的冰箱,冷庫內外壁及解凍后的冰水可用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消毒.對實驗室污物如針頭,注射器,輸液管,酒精棉球,棉簽,橡膠手套,橡膠管等可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必要時可徹底焚燒.
6.4人獸共患病 必要時,應對發熱期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病人的便器;衣物,被褥;餐(飲)具和污染食物;生活用具;有時,還需對室內空氣,生產生活環境等進行消毒.要特別注意對病獸尸體及其污染的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對不形成芽胞的病原體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劑進行消毒.
7.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消毒效果監測就是通過消毒學的實驗方法評價消毒設備運轉是否正常,消毒藥劑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達標.
熱力滅菌效果的監測方法
7.1 壓力蒸汽滅菌效果監測方法
7.1.1化學監測法:
7.1.1.1化學指示卡(管)監測方法: 將既能指示蒸汽溫度,又能指示溫度持續時間的化學指示管(卡) 放入大包和難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經一個滅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據其顏色及性狀的改變判斷是否達到滅菌條件.
7.1.1.2化學指示膠帶監測法: 將化學指示膠帶粘貼于每一待滅菌物品包外,經一個滅菌周期后,觀察其顏色的改變,以指示是否經過滅菌處理
7.1.1.3結果判定: 檢測時,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膠帶的性狀或顏色均變至規定的條件,判為滅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達到規定的條件,則滅菌過程不合格.
7.1.2生物監測法
7.1.2.1指示菌株: 指示菌株為耐熱的嗜熱脂肪桿菌芽孢(ATCC 7953 或 SSIK 31株),菌片含菌量為 5.0×105 cfu/片~5.0×106cfu/片,在 121℃±0.5℃條件下,D值為 1.3 min~1.9min, 殺滅時間(KT值)≤19min,存活時間(ST值)為≥3.9min.
7.1.2.2培養基: 試驗用培養基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
7.1.2.3檢測方法: 將兩個嗜熱脂肪桿菌芽孢菌片分別裝入滅菌小紙袋內, 置于標準試驗包中心部位.滅菌柜室內,排氣口上方放置一個標準試驗包(由 3 件平紋長袖手術衣,4 塊小手術巾,2 塊中手術巾,1 塊大毛巾,30 塊 10cm×10cm 8 層紗布敷料包裹成 25cm×30cm×30cm 大小).手提壓力蒸汽滅菌器用通氣貯物盒(22cm×13cm×6cm) 代替標準試驗包, 盒內盛滿中試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兩只滅菌試管內(試管口用滅菌牛皮紙包封),將貯物盒平放于手提壓力蒸汽滅菌器底部.
經一個滅菌周期后,在無菌條件下, 取出標準試驗包或通氣貯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中,經 56℃±1℃培養 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說明書執行),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檢測時設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
7.1.2.4結果判定: 每個指示菌片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養基都不變色, 判定為滅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種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養基,由紫色變為黃色時,則滅菌過程不合格.
7.2干熱滅菌效果監測方法
7.2.1化學檢測法
7.2.1.1檢測方法:將既能指示溫度又能指示溫度持續時間的化學指示劑 3個~5 個分別放入待滅菌的物品中,并置于滅菌器最難達到滅菌的部位.經一個滅菌周期后,取出化學指示劑,據其顏色及性狀的改變判斷是否達到滅菌條件.
7.2.1.2結果判定:檢測時,所放置的指示管的顏色及性狀均變至規定的條件,則判為達到滅菌條件;若其中之一未達到規定的條件,則判為未達到滅菌條件.
7.2.1.3注意事項:檢測所用的化學指示劑需經衛生部認可,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7.2.2 物理檢測法:(熱電偶檢測法)
7.2.2.1檢測方法:檢測時,將多點溫度檢測儀的多個探頭分別放于滅菌器各層內,中,外各點.關好柜門,將導線引出,由記錄儀中觀察溫度上升與持續時間.
7.2.2.2結果判定:若所示溫度(曲線)達到預置溫度,則滅菌溫度合格.
7.2.3生物檢測法
7.2.3.1指示菌株: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ATCC 9372),菌片含菌量為 5.0×105 cfu/片~5.0×106cfu/片.其抗力應符合以下條件:在溫度 160℃±2℃ 時,其 D 值為 1.3 min~1.9min,存活時間 ≥3.9min,死亡時間 ≤19min.
7.2.3.2檢測方法:將枯草桿菌芽孢菌片分別裝入滅菌中試管內( 1 片/管).滅菌器與每層門把手對角線內,外角處放置2個含菌片的試管,試管帽置于試管旁,關好柜門,經一個滅菌周期后,待溫度降至 80℃時,加蓋試管帽后取出試管.在無菌條件下,加入普通營養肉湯培養基( 5ml/管),以 36℃±1℃ 培養 48h,觀察初步結果,無菌生長管繼續培養至第七日.
7.2.3.3結果判定:若每個指示菌片接種的肉湯管均澄清,判為滅菌合格,若指示菌片之一接種的肉湯管混濁,判為不合格,對難以判定的肉湯管,取 0.1ml 接種于營養瓊脂平板,用滅菌L棒涂勻,放36℃±1℃ 培養48h,觀察菌落形態,并做涂片染色鏡檢,判斷是否有指示菌生長,若有指示菌生長,判為滅菌不合格;若無指示菌生長,判為滅菌合格.
7.3環氧乙烷(EO)滅菌效果監測
每次滅菌均應進行程序監測.每個滅菌物品的外包裝應粘貼包外化學指示膠帶, 作為滅菌過程的標志; 包內放置化學指示卡, 作為滅菌效果的參考.每月應做生物監測, 移植物必須等生物監測結果為陰性時方可使用.具體做法,環氧乙烷測試包分挑戰性測試包和常規測試包,前者主要用于對滅菌器的考核,后者作為平時的常規生物監測之用.挑戰性測試包是將一生物指示劑放于一個20ml注射器內,去掉針頭和針頭套,生物指示劑帶孔的塑料帽應朝注射器針頭處,再將注射器芯放在原位(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另選一成人型氣管插管或一個塑料注射器(內含化學指示卡),一個琥珀色乳膠管(25.4cm長,0.76cm內徑,1.6mm管壁厚)和4條全棉清潔手術巾(46㎝×76cm), 每條巾單先折疊成3層,再對折,即每條巾單形成6層,然后將疊好的巾單從下至上重疊在一起,再將上述物品放于巾單中間層,最后選兩條清潔布或無紡布包裹,用化學指示膠帶封扎成一個測試包.常規測試包的制備方法類似,先將一生物指示劑放于一個注射器內(同前),再用一條全棉小毛巾兩層包裹,一起放入一剝離式包裝袋內.
7.3.1儀器監測法
按照GB 18279-2000 醫療器械 環氧乙烷滅菌確認和常規控制 附錄 C 中C3.1的要求進行.
7.3.2化學監測法
每次消毒過程均用化學指示物監測,只有當消毒工藝符合要求,化學指示物變色符合規定標準色要求的情況下,產品才可放行.
7.3.3生物指示物監測法
一般每月用生物指示物監測一次.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ATCC 9372),抗力要求為:菌量在5×105 cfu/片~5×106cfu/片,在環氧乙烷劑量為600mg/L±30mg/L,作用溫度為54℃±2℃,相對濕度為60%±10%條件下,其殺滅90%該微生物的D值為2.6 min~5.8min,存活時間應≥7.8min,死亡時間應≤58min.
在消毒效果用該微生物監測時,菌量為5×103 cfu/片~5×104cfu/片.放置菌片的數量應足夠多.根據通常做常規微生物學監測的實踐經驗,采用以下數量的生物指示物較為適宜:
①滅菌器柜室可用體積小于5m3時,至少放置10個菌片;
②滅菌器柜室可用體積為5m3至10m3時,每增加1m3,增加1個菌片;
③滅菌器柜室可用體積大于10m3時,每增加2m3,增加1個菌片.
生物指示物應放在那些在性能鑒定時發現是最難滅菌的部位,并均勻分布于整個滅菌物品中.生物指示物應在預處理之前放入被滅菌物品內或被滅菌物品的試件內.應盡量在滅菌周期完成后立即將生物指示物從被滅菌物品中取出并進行培養.應確定任何延遲復蘇,特別是暴露于殘留EO氣體中的影響.所以,取出的指示菌片接種于含有復方中和劑的0.5%的葡萄糖肉湯培養基管中,以未經處理的陽性菌片做相同接種,兩者均置于36℃±1℃培養.
結果判定:經培養,陽性對照在24h內有菌生長;監測樣品若連續培養觀察5天,全部無菌生長,可報告生物指示物培養陰性,滅菌合格.
7.3.4 注意事項:檢測所用化學和微生物指示物必須經衛生部批準,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7.4紫外線消毒效果的監測
7.4.1 紫外線燈管輻照度值的測定
7.4.1.1檢測方法:
1)紫外線輻照計測定法:開啟紫外線燈 5min 后,將測定波長為 253.7nm 的紫外線輻照計探頭置于被檢紫外線燈下垂直距離 1m 的中央處,待儀表穩定后,所示數據即為該紫外線燈管的輻照度值.
2)紫外線強度照射指示卡監測法:開啟紫外線燈5min后,將指示卡置紫外燈下垂直距離1m處,有圖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線照射后,圖案正中光敏色塊由乳白色變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觀察指示卡色塊的顏色,將其與標準色塊比較,讀出照射強度.
7.4.1.2結果判定: 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線燈,新燈輻照強度 ≥90μW/cm2為合格;使用中紫外線燈輻照強度≥70μW/cm2 為合格;30W 高強度紫外線新燈的輻照強度≥180μW/cm2 為合格.
7.4.1.3注意事項: 測定時電壓 220V±5V,溫度 20℃~25℃,相對濕度<60%,紫外線輻照計必須在計量部門檢定的有效期內使用;指示卡應獲得衛生許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7.4.2 生物監測法 應按空氣消毒效果和物體表面消毒效果的監測方法進行.
7.5 醫療器械滅菌效果的監測
應在在滅菌處理后,存放有效期內進行無菌檢驗.無菌檢驗應在潔凈度為100級單向流空氣區域內進行,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7.5.1準備
7.5.1.1洗脫液與培養基無菌性試驗:無菌試驗前 3d,于需-厭養培養基與霉菌培養基內各接種 1ml 洗脫液,分別置 30℃~35℃與 20℃~25℃培養 72h,應無菌生長.
7.5.1.2陽性對照管菌液制備:
①在試驗前一天取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瓊脂斜面新鮮培養物,接種1環至需-厭氧培養基內,在 30℃~35℃培養 16h~18h 后,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至10 cfu/ml~100cfu/ml;
②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氧菌,厭氧菌培養基新鮮培養物1接種環種于相同培養基內,于30℃~35℃培養 18h~24h后,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至10 cfu/ml~100cfu/ml;
③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真菌瓊脂培養基斜面新鮮培養物1接種環種于相同培養基內,于20℃~25℃培養 24h后,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至10 cfu/ml~100cfu/ml.
7.5.2取樣
對縫合針,針頭,刀片等小件醫療器械直接取樣品各一件分別浸入 6 管需-厭氧培養管(其中一管作陽性對照)與 4 管霉菌培養管. 培養基用量為 15ml/管.對注射器5副,用5ml 洗脫液中反復抽吸 5 次,混和后接種需-厭養菌培養管(共 6 管,其中 1 管作陽性對照)與霉菌培養管(共 4 管). 接種量:1ml注射器為 0.5ml,2ml注射器為 1ml,5 ml~10ml 注射器為 2ml,20 ml~50ml注射器為 5ml,培養基用量:接種量 2ml 以下為 15ml/管,5ml為 40ml/管.對手術鉗,鑷子等大件醫療器械,取 2 件用沾有無菌洗脫液的棉拭子反復涂抹采樣,將棉拭子投入 5ml 無菌洗脫液中,將采樣液混勻,接種于需-厭氧培養管(共 6 管,其中 1 管作陽性對照)與霉菌培養基(共 4 管).接種量為 1ml/管, 培養基用量為 15ml/管.
7.5.3培養
在待檢樣品的需-厭氧培養管中,接種預先準備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對照管液 1:1000 稀釋 1ml,將需-厭氧培養管以及陽性與陰性對照管均于 30℃~35℃培養 5d,霉菌培養管與陰性對照管于 20℃~25℃培養 7d,培養期間逐日檢查是否有菌生長, 如加入供試品后培養基出現混濁或沉淀,經培養后不能從外觀上判斷時,可取培養液轉種入另一支相同的培養基中或斜面培養基上,培養 48h~72h 后,觀察是否再現混濁或在斜面上有無菌落生長,并在轉種的同時,取培養液少量,涂片染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菌生長.
7.5.4結果判定
陽性對照在 24h 內應有菌生長,陰性對照在培養期間應無菌生長,如需-厭氧菌及霉菌培養管內均為澄清或雖顯混濁但經證明并非有菌生長, 判為滅菌合格;如需-厭氧菌及霉菌培養管中任何1管顯混濁并證實有菌生長,應重新取樣,分別同法復試 2 次,除陽性對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長,否則判為滅菌不合格.
7.5.5注意事項
(1)送檢時間不得超過 6h,若樣品保存于 0℃~4℃,則不得超過24h.
(2)被采樣本表面積30m2,設 4 角及中央 5 點,4 角的布點部位距墻壁 1m 處.
7.8.2.2采樣方法:將普通營養瓊脂平板(直徑為 9cm)放在室內各采樣點處,采樣高度為距地面 1.5m 采樣時將平板蓋打開,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min,蓋好立即送檢.
7.8.2.3 檢測方法:按照2.1.3 要求進行.
平板暴露法結果計算公式:
細菌總數(cfu/m3)=50000N/(A X T)
式中A為平板面積(cm2);T為平板暴露時間(min);N為平均菌落數(cfu).
7.8.2.4 結果判定
Ⅰ類區域:細菌總數≤10cfu/m3(或0.2cfu/平板), 未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為消毒合格;
Ⅱ類區域:細菌總數≤200cfu/m3(或4cfu/平板), 未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為消毒合格;
Ⅲ類區域:細菌總數≤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為消毒合格.
7.8.2.5 注意事項
采樣前,關好門,窗,在無人走動的情況下,靜止 10min 進行采樣.
7.9 消毒液的監測
7.9.1 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測定 按《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進行測定.
7.9.2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測定
7.9.2.1 檢測方法:
①涂抹法:用無菌吸管吸取消毒液 1.0ml,加入 9.0ml 含有相應中和劑的采樣管內混勻,用無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 0.2ml,滴于干燥普通瓊脂平板,每份樣品同時做2個平行樣,一平板置 20℃ 培養 7d, 觀察霉菌生長情況,另一個平板置35℃溫箱培養 72h記數菌落數,同時按 7.12的原則檢測致病菌.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個平板上的菌落數 × 50
②傾注法:用無菌吸管吸取消毒液 1.0ml,加入到 9.0ml 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生理鹽水采樣管中混勻,分別取 0.5ml 放入 2 只滅菌平皿內, 加入已熔化的 45℃~48℃ 的營養瓊脂 15 ml~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一平板置 20℃培養 7d,觀察霉菌生長情況;另一個平板置36℃±1℃培養 72h,計數菌落數,同時按 3.17.15的原則檢測致病菌.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個平板上的菌落數 × 20
7.9.2.2結果判斷: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并未檢出致病菌為合格.
7.10 餐具消毒效果監測
7.10.1 采樣時間:在消毒后,使用前進行采樣.
7.10.2 采樣方法:將 2.0cm×2.5cm 滅菌濾紙片于無菌洗脫液中浸濕均勻,貼在食具表面,經 5min 取下,每10張濾紙合為一份樣本(相當于 50cm2采樣面積),投入含 50ml生理鹽水的 100ml 三角燒瓶中,于 4h 內送檢.
7.10.3 檢測方法
7.10.3.1細菌總數的檢測:按7.6.2.3 執行.
7.10.3.2大腸菌群的檢測:取 1ml 采樣液, 加入相應的單倍或雙倍乳糖膽鹽發酵管內,置 37℃溫箱培養 24h,若乳糖膽鹽發酵管不產酸不產氣, 則可報告大腸菌群陰性. 如果有疑慮則進行分離培養.
7.10.4 結果判定: 細菌總數≤5cfu/cm2,大腸菌群未檢出.
7.10.5 注意事項:餐具若用化學消毒劑消毒,采樣液中應加入相應中和劑.
7.11 衛生潔具消毒效果監測
7.11.1采樣時間:在消毒后,使用前進行采樣.
7.11.2采樣方法:便器,尿壺等容器可用沾有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生理鹽水的棉拭子,反復涂擦容器的內表面及內口處,剪去手接觸部位后,將棉拭子投入 5ml 無菌生理鹽水試管中,立即送檢.
拖把,抹布等物品可用無菌的方法剪取 1cm×3cm,直接投入 5ml 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生理鹽水中,立即送檢.
7.11.3檢測方法:將采樣管在混勻器上振蕩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取采樣液按 3.17.15的原則檢測致病菌.
7.11.4結果判定:未檢出致病菌為消毒合格.
7.12 致病菌的檢測
7.12.1 檢測原則:致病菌的檢測依據污染情況進行相應指標的檢測.
7.12.2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
(1)增菌,分離
取采樣液 1ml,接種于 5ml SCDLP 液體培養基中,于36℃±1℃增菌 24h.取 1 白金耳上述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劃線分離,36℃±1℃培養 24h.
(2)觀察菌落特征:在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形態為金黃色,圓形凸起, 表面光滑,周圍有溶血圈.
(3)鏡檢: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鏡檢,鏡下為革蘭陽性,成葡萄狀排列的球菌.
(4)生化反應:取可疑菌落作觸酶,葡萄糖發酵,血漿凝固酶,甘露醇發酵,新生霉素敏感試驗,均為陽性者即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1)甘露醇發酵試驗:取上述可疑菌落接種于甘露醇培養基,于36℃±1℃培養 24 h,發酵甘露醇產酸者為陽性.
2)血漿凝固試驗:①玻片法:潔凈玻片一端滴一滴滅菌生理鹽水, 另一端滴一滴血漿,用白金耳挑取菌落分別與生理鹽水和血漿混勻,5min 內觀察有無固體顆粒狀物,若血漿出現凝塊,生理鹽水均勻混濁為陽性,兩者均混濁為陰性.②試管法:吸取 1:4新鮮血 0.5ml,放在滅菌小試管中,再加入等量待檢菌 24h 肉湯培養物,混勻后放入36℃±1℃孵箱中,同時以已知血漿凝固酶陽性和陰性菌肉湯培養物作對照,每 30s.觀察一次,6h 內出現凝塊者為陽性.
7.12.3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檢測
(1)增菌,分離:取樣品 1ml,接種于1%葡萄糖肉湯,37℃增菌 24h.取 1 白金耳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劃線分離,36℃±1℃培養 24h.
(2)觀察菌落特征:菌落形態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針尖狀突起,表面光滑, 邊緣整齊,周圍有β溶血圈.
(3)鏡檢: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鏡檢,鏡下為革蘭陽性,呈鏈狀排列的球菌.
(4)生化反應:取可疑菌落作如下生化試驗,如觸酶陰性, 鏈激酶試驗陽性,對桿菌肽敏感者,即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鏈激酶試驗:吸取草酸鉀血漿 0.2ml(0.02g 草酸鉀加 5ml 人血漿混勻,經離心沉淀,吸取上清),加入 0.8ml 滅菌生理鹽水混勻后再加入待檢菌 24h 肉湯培養物 0.5ml和 0.25% 氯化鈣 0.25ml,混勻,放入36℃±1℃水浴中,每 2min 觀察一次(一般 10min內可凝固),待血漿凝固后繼續觀察并記錄溶化的時間,如2h 內不溶化,移入孵箱觀察 24h 的結果,如全部溶化為陽性;24h 仍不溶解者為陰性.
桿菌肽敏感試驗:將被檢菌濃菌液涂于血平板上,用滅菌鑷子取含菌 0.04 單位桿菌肽紙片放在平板表面上.同時以已知陽性菌株作對照,于36℃±1℃ 18h~24h,有抑菌帶者為陽性.
7.12.4 沙門菌檢測:參照 GB4789.4 (食品中沙門菌檢測方法).
3.17.16 試劑與培養基的配制:按 2 消毒實驗技術規范:附錄A 進行.